變動中的穩定
「貧窮藝術」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由義大利藝評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年所提出的概念,這個流派的藝術作品以撿拾廢舊品和日常材料作為表現媒介,用最廉價、最樸素的廢棄材料——樹枝、金屬、玻璃、織布、石頭等進行藝術創作,這類藝術家則被稱為「貧窮藝術家」。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貧窮藝術」一展中,這些最日常的普通之物,在藝術家的手中被賦予另一層新的涵義而再次重生,這樣的展覽給人一股極度的樸實感受,面對資本主義各種物慾橫流的現象,走入龐畢度藝術中心,人對於物質的慾望也隨之大幅度的降低,這些「貧窮藝術」的核心價值,根本一點都不「貧窮」,反而令人感到彌足珍貴。
身為部落藝術收藏家兼經營者,呂英菖本身更是一位畫家,近期他在台南推出個展「養樂多&鹽巴罐」,內容幾乎圍繞在他與家人,即討論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呈現藝術家與其子女之間的互動,多件藝術品,包含平面繪畫與雕塑作品亦是由藝術家與子女一同創作,欣賞其作品總有讓人會心一笑的純真感。
美國已逝藝術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 1912-2004)曾說:「當我想到藝術我覺得它是美,美是生命的奧秘,它不是用眼睛觀看,要用心去感受。」做為20世紀的指標性藝術家之一,艾格尼絲.馬丁對待線條和色彩,巧妙發揮而呈現了她的內心世界,也給後代以及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從早期的雕塑、生物形態的抽象表現主義,至她止邊性的「網格」作品,到後期彩色橫條作品,橫跨五十年的創作生涯完整呈現,目前其大型的回顧展正於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展出,接著將移至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Young Artist部分介紹了兩位優秀的畫家,一位是希臘藝術家尼可斯.阿斯藍尼迪斯(Nikos Aslanidis),另一位是台灣藝術家陳立穎。前者首次來到亞洲,亦是首次在台展出,在2016年的全新創作中,背景色已不再是全然的深黑色,這些新作再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畫面氛圍的拿捏合宜,延續他既有的風格,又展示了藝術家繼續探索繪畫的企圖心。陳立穎的畫作大多是仰賴著文化符碼去進行延伸,藉由拼組符碼而構成其畫面,作品時而將中世紀宗教繪畫裡遠方那奇形怪狀的山,與山水畫裡頭角崢嶸的畫面並置;時而利用人物背景所呈現的風景暗喻主景人物的一切,亦或是利用畫面的的團塊分解為細碎的小團塊,利用這些團塊的的層次考驗著觀者思考的深度。
專題部分,本期聚焦亞洲,推薦了三十位四十五歲以下的亞洲藝術家,包括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石田徹也、名和晃平、小谷元彥、塚本智也;韓國藝術家梁慧圭、崔旴嵐、李桓權、崔素榮、李智英;中國藝術家劉韡、袁遠、李松松、彭薇、黃宇興、王光樂、李傑、曹婓、梁遠葦、賈靄力、郝量;台灣藝術家許家維、席時斌、吳逸寒、蔡佳葳、賴威宇;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泰國藝術家威薩路特.安卡塔瓦尼區、兩位印尼藝術家:艾珠.克里絲汀與艾柯.努格羅荷。透過此次專題,為讀者們整理了三十位藝術家的簡介,當然也提供給收藏家們一個在收藏上的參考名單。
每次來到龐畢度藝術中心,總會坐在旁邊的史特拉汶斯基噴泉旁歇息,池中央是法國著名藝術家妮基.桑法勒與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的作品,隨著作品的轉動,池內升起一股歡樂的氣氛,環境一直在變動著,在變動之中尋求一份穩定,內在、外在的一份安定力量,引領著我們繼續向前。
身為部落藝術收藏家兼經營者,呂英菖本身更是一位畫家,近期他在台南推出個展「養樂多&鹽巴罐」,內容幾乎圍繞在他與家人,即討論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呈現藝術家與其子女之間的互動,多件藝術品,包含平面繪畫與雕塑作品亦是由藝術家與子女一同創作,欣賞其作品總有讓人會心一笑的純真感。
美國已逝藝術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 1912-2004)曾說:「當我想到藝術我覺得它是美,美是生命的奧秘,它不是用眼睛觀看,要用心去感受。」做為20世紀的指標性藝術家之一,艾格尼絲.馬丁對待線條和色彩,巧妙發揮而呈現了她的內心世界,也給後代以及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從早期的雕塑、生物形態的抽象表現主義,至她止邊性的「網格」作品,到後期彩色橫條作品,橫跨五十年的創作生涯完整呈現,目前其大型的回顧展正於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展出,接著將移至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Young Artist部分介紹了兩位優秀的畫家,一位是希臘藝術家尼可斯.阿斯藍尼迪斯(Nikos Aslanidis),另一位是台灣藝術家陳立穎。前者首次來到亞洲,亦是首次在台展出,在2016年的全新創作中,背景色已不再是全然的深黑色,這些新作再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畫面氛圍的拿捏合宜,延續他既有的風格,又展示了藝術家繼續探索繪畫的企圖心。陳立穎的畫作大多是仰賴著文化符碼去進行延伸,藉由拼組符碼而構成其畫面,作品時而將中世紀宗教繪畫裡遠方那奇形怪狀的山,與山水畫裡頭角崢嶸的畫面並置;時而利用人物背景所呈現的風景暗喻主景人物的一切,亦或是利用畫面的的團塊分解為細碎的小團塊,利用這些團塊的的層次考驗著觀者思考的深度。
專題部分,本期聚焦亞洲,推薦了三十位四十五歲以下的亞洲藝術家,包括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石田徹也、名和晃平、小谷元彥、塚本智也;韓國藝術家梁慧圭、崔旴嵐、李桓權、崔素榮、李智英;中國藝術家劉韡、袁遠、李松松、彭薇、黃宇興、王光樂、李傑、曹婓、梁遠葦、賈靄力、郝量;台灣藝術家許家維、席時斌、吳逸寒、蔡佳葳、賴威宇;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泰國藝術家威薩路特.安卡塔瓦尼區、兩位印尼藝術家:艾珠.克里絲汀與艾柯.努格羅荷。透過此次專題,為讀者們整理了三十位藝術家的簡介,當然也提供給收藏家們一個在收藏上的參考名單。
每次來到龐畢度藝術中心,總會坐在旁邊的史特拉汶斯基噴泉旁歇息,池中央是法國著名藝術家妮基.桑法勒與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的作品,隨著作品的轉動,池內升起一股歡樂的氣氛,環境一直在變動著,在變動之中尋求一份穩定,內在、外在的一份安定力量,引領著我們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