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外一個刻度下
數位攝影時代的拍攝者與觀眾透過隨身的、輕便型攝影工具的普及,形成了可以互相轉換身份的關係,被攝者與拍攝者與觀眾之間已經成為一種隨時變動的狀態。前幾天看到的幾則路邊新聞是這樣的:一名男子違規超速,他旋即下車拿出包內的平板電腦拍攝警方,並以戲謔的口吻要求警方歸還他的影像。另一則新聞是一名女子在伸張自己公權力時被警方拍攝,她覺得自己被攝影機具侵犯而要求停止拍攝。
透過這些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攝影始終圍繞著人與人互相觀察、互相審視的關係在打轉。男性凝視、性別認同、文化氛圍、文本閱讀等。這些關於藝術想法的刻度總是無時無刻的從生活中湧出,讓我們察覺到只屬於這個時代的語彙與美感經驗。這些瑣碎的日常刻度或許也呼應了此次台北雙年展使用的一個宏大的、地質學上的刻度來描述當代藝術的情境,相信許多觀眾可以意識到觀點始終來自於文化。
而在另外一個刻度下,我想起荒木經惟的某句話:我們都來自於女性⋯⋯。
by director_Liu Yao|總監_劉躍
透過這些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攝影始終圍繞著人與人互相觀察、互相審視的關係在打轉。男性凝視、性別認同、文化氛圍、文本閱讀等。這些關於藝術想法的刻度總是無時無刻的從生活中湧出,讓我們察覺到只屬於這個時代的語彙與美感經驗。這些瑣碎的日常刻度或許也呼應了此次台北雙年展使用的一個宏大的、地質學上的刻度來描述當代藝術的情境,相信許多觀眾可以意識到觀點始終來自於文化。
而在另外一個刻度下,我想起荒木經惟的某句話:我們都來自於女性⋯⋯。
by director_Liu Yao|總監_劉躍
女性.藝術
8月初,京都半月後回到台灣,對周遭的一切極不適應,不適應之處包括硬體與軟體,硬體是關於整體環境的視覺,軟體是關於共同居住在一座城市的人們,兩地的對比與反差,讓我持續思考著關於城市、建築、視覺、美感、藝術等多方面相,人居住在城市裡的所感,對於工作、對於生活的影響很微妙,微妙在於,正因為天天接觸所以不太有更多的特殊感受,但這潛移默化的影響,卻能夠反映在人的心與人的身上。對於藝術的觀看,經常發生在城市裡,發生在城市的美術館裡,做為城市構成的一個重要元素,藝術的作品與藝術的呈現該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焦點藝術》9月&10月號中,介紹了目前活躍於國際上的二十位重要女性藝術家,這個專題的發想來自於6月在東京開幕的國巨基金會收藏展,因為在該展中只看到一位女性藝術家(謝素梅)的作品。因此,編輯團隊以歷年資歷(包括雙年展、國際重要美術館個展)、活躍程度(持續有回顧展或新作展發表),整理出這二十位目前仍在世的重要女性藝術家,透過如此專題的集結,以紙上展覽的概念,試圖讓讀者感受到當代藝術中的「女性魅力」。
雕塑專題則介紹了四位雕塑家:李光裕(台灣)、成東勳(韓國)、名和晃平(日本)和席時斌(台灣),展現不同世代的雕塑家們,各自對雕塑的獨特見解與表現。其中,7月下旬,編輯團隊受邀前往名和晃平位於日本京都的工作室專訪,此行亦感受到這位藝術家無窮的創作能量,以及他對於媒材探索的堅持。
收藏家故事專訪到日本「工薪族」收藏家宮津大輔,眾所皆知他以一名上班族身份,跨入當代藝術的收藏領域,自1994年至今已收藏有三、四百件當代藝術作品,甚至實現了「生活在藝術之中」的夢想,邀請藝術家共同規劃了他個人居住的住宅「夢想之屋」。週末期間經常會找不到宮津大輔,因為他有可能正利用週末假期,在其他國家欣賞藝術展或正與藝術家碰面聊天!
今年下旬,重量級的藝術展依然不少。本期介紹了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的里希特回顧展、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傑夫.昆斯回顧展、義大利威尼斯葛拉西宮的爾文.潘攝影展,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的傑夫.沃爾回顧展等,皆非常精彩而重要。邁向2014年的最後一期(11月&12月),我們將前往倫敦Frieze藝博會與巴黎FIAC藝博會,另規劃「建築.線條.藝術」專題,為讀者呈現更精彩的藝術視野。
by editor-in-chief_Li Yiyi|總編輯_李依依
《焦點藝術》9月&10月號中,介紹了目前活躍於國際上的二十位重要女性藝術家,這個專題的發想來自於6月在東京開幕的國巨基金會收藏展,因為在該展中只看到一位女性藝術家(謝素梅)的作品。因此,編輯團隊以歷年資歷(包括雙年展、國際重要美術館個展)、活躍程度(持續有回顧展或新作展發表),整理出這二十位目前仍在世的重要女性藝術家,透過如此專題的集結,以紙上展覽的概念,試圖讓讀者感受到當代藝術中的「女性魅力」。
雕塑專題則介紹了四位雕塑家:李光裕(台灣)、成東勳(韓國)、名和晃平(日本)和席時斌(台灣),展現不同世代的雕塑家們,各自對雕塑的獨特見解與表現。其中,7月下旬,編輯團隊受邀前往名和晃平位於日本京都的工作室專訪,此行亦感受到這位藝術家無窮的創作能量,以及他對於媒材探索的堅持。
收藏家故事專訪到日本「工薪族」收藏家宮津大輔,眾所皆知他以一名上班族身份,跨入當代藝術的收藏領域,自1994年至今已收藏有三、四百件當代藝術作品,甚至實現了「生活在藝術之中」的夢想,邀請藝術家共同規劃了他個人居住的住宅「夢想之屋」。週末期間經常會找不到宮津大輔,因為他有可能正利用週末假期,在其他國家欣賞藝術展或正與藝術家碰面聊天!
今年下旬,重量級的藝術展依然不少。本期介紹了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的里希特回顧展、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傑夫.昆斯回顧展、義大利威尼斯葛拉西宮的爾文.潘攝影展,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的傑夫.沃爾回顧展等,皆非常精彩而重要。邁向2014年的最後一期(11月&12月),我們將前往倫敦Frieze藝博會與巴黎FIAC藝博會,另規劃「建築.線條.藝術」專題,為讀者呈現更精彩的藝術視野。
by editor-in-chief_Li Yiyi|總編輯_李依依
Please cli
ck the image a bove to get more information|點選影像可獲得更多資訊